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刘珂珂 刘哲)确保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通道安全是电力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通道“三难”,即信息获取难、隐患检测难、处置反馈难是架空输电线路运维面临的堵点。面对这些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金屏教授团队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经过5年持续攻关,有效地解决了困扰输电线路运维的“三难”堵点,实现了隐患的及时发现、智能分析、预警告警推送和高效处置的输电运检业务的全流程闭环。
前不久,济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金屏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通道智能防护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校首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电力行业作为一个传统领域,长期存在着管理区域广阔、设备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而且该行业一直面临着减员增效等迫切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为电力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推动着实际电力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解决。
确保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通道安全是电力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该通道易受施工机械、烟火、导线异物等各种隐患的外力破坏,导致跳闸停电等严重事故,从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由于输电线路分布范围极广,且大多架设于复杂的野外环境,使得通道隐患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和及时排除。
谈起技术创新,李金屏教授打开了话匣子:“针对这几个难题,我们团队与合作企业首次研制了集信息快速获取、智能处理和高效传输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监拍装置,大幅减少了设备的功耗、体积、重量和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寿命和智能化程度;开发了隐患远程巡检和移动智能终端处置反馈的智能管控系统,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智能化管控体系,确保了管控系统对隐患的快速处置反馈。所以,这不单单是几个技术问题,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突破了输电线路视频及图像在线监测装置规模化应用和隐患快速精准检测的关键技术障碍,提高了输电线路通道巡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幅节省了人工巡线成本费用,减少因外力破坏造成的跳闸发生次数和隐患造成的损失,对于保障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相关专家鉴定,该装置及系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金屏教授领衔的济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研究所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授权17项,相关应用成果先后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石油和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李金屏教授说:“做科研工作要经常仰望星空,畅想未来,但更要脚踏实地。尤其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学会提前布局,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注重长远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沉下心来,放低姿态,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多学习、多交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